Tuesday, March 18, 2014

關節炎

轉載: 香港痛症健康資訊網

天氣回暖, 關節炎復發高峰期 () 類風濕性關節炎

如果病人起病即手足小關節腫痛,多發、對稱,晨僵,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性最大。幾乎所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都累及雙手近端指間關節、掌指關節和腕關節,出現對稱性腫脹,但卻很少累及遠端指間關節。踝關節及跖趾關節腫痛也很常見,甚至有些病人比手與腕關節炎發生還早。到了病的晚期,手足關節出現畸形的很多,如梭形腫脹,尺側偏斜,拇趾外翻,足趾外側偏移等,較易診斷。疾病早期,只有手足部份關節腫痛時,初起時可能僅限於近指關節或掌指或腕關節或跖趾關節。但總是以關節腫脹,對稱性,伴晨僵(早晨剛起牀時雙手僵硬,活動一段時間凑好轉)爲特徵。在遠指關節背面或內側出現骨性肥大,近似圓形,質地較硬,稱爲希伯登(Heberden)結節。也可累及近端指間關節相應部位,稱爲布夏爾(Bouchard)結節,多見於女性。可能與遺傳有關,一般不感疼痛。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近指關節滑膜炎形成的梭形腫脹不同,注意區分。


 

天氣回暖, 關節炎復發高峰期() 强直性脊柱炎

許多年靑力壯人因長期慢性腰髖痛而到處求醫,有的被診爲腰間盤突出。經仔細問診、體檢及輔助檢查,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。因爲本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炎症性疾病,最早、最常見受累關節是”骶髂關節”。而表現爲腰骶部疼痛或不適,也可表現爲交替性臀部、腹股溝及大腿根痠痛或髖痛。有時患者自己也說不清楚究竟何處疼痛,早期常爲單側、暫時性的。幾個月後漸呈持續性雙側疼痛,下肢痛,本病以年靑男性多見。所以40歲以前原因不明慢性腰髖疼痛需做X線檢査骶髂關節。隨着病情進展,自下而上累及腰椎/胸椎/頸椎,髖關節本身受累也很常見。除可引起局部疼痛,活動受限外,還常見局部及股部肌肉萎縮和屈曲性攣縮。大約5%的病人出現“間盤炎”,因此,常易誤診爲椎間盤突出。早期檢查發現骶髂關節炎,即可減少誤診誤治。有時早期輕症骶髂關節炎在普通X線片上不易發現,常需骶髂關節電腦掃描(CT)片確診。自我診斷需注意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下靑年男性,病情漫長, 多在3個月以上,腰骶、髖、臀、腹股溝等處慢性疼痛或不適。晨起或休息後加重,活動後減輕。一些病人常伴有反復腹瀉或前列腺炎。引起腰骶部疼痛的疾病很多。諸如外傷(機械性),有明確外傷史,短期發生的劇痛,部位較明確;感染(如:結核)常爲單側骶髂關節,且有全身症狀,如:午後發熱、盜汗及其他部位結核病竈;代謝性(如:骨質疏鬆),常發生於閉經後婦女或老年人。神經根受壓(椎間盤突出或退變)、放射痛(骨盆、盆腔慢性炎症,泌尿系結石)、先天性(隱性脊柱裂、腰椎骶化)腫瘤等,需注意各自不同特點加以區別。
 



天氣回暖, 關節炎復發高峰期() 痛風

中年男性若在夜間突然發作單側拇趾或足背或踝周紅腫熱痛,很可能患上”急性”痛風性關節炎。患者在白天多無任何不適症狀,如在晚餐飮酒、吃肉,夜間突然因關節劇痛而驚醒,痛如刀割,輕觸或活動疼痛加劇。在24小時內痛楚最為劇烈,23天後逐漸減輕,而至完全恢復。本病初發多在單一關節,其中2/3以上爲”大拇趾”,其次爲”足背或踝關節”。發作越來越頻,間歇期越來越短,可轉化爲”慢性”痛風性關節炎。累及關節增多,且可見痛風石。本病多見於4050歲比較肥胖的男性。由於生活水平提高,飮食結構改變,痛風發病率明顯增高,且日漸年輕化。3040歲發病者也已較常見。本病發病常有一些誘因,如:疲勞過度,飽食大量魚、肉、動物內臟,飮酒,受涼,過度運動,精神緊張,外傷等。由於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時多有明顯的受累關節紅腫熱痛,易誤診爲“急性風濕性關節炎”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